互联网+的浪潮,让同城O2O物流配送服务成为时代的刚需。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开始寻找一种方式,围绕着“提高配送效率,降低配送成本”的命题,撬开其背后的亿万市场。由此也引发了“自建物流团队”与“采取众包物流”这两种同城物流模式的纷争。
自建团队与众包物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前一阵子,某某快递作为众包物流的典型代表,拿下了5000万美元融资。“某某快递递最大特色在于众包模式和信用体系,聚合精品购、代购和生活类产品(鲜花、蛋糕、咖啡、美食等)运送等服务信息,支撑它的核心是自由快递人,他们主要任务是帮客户跑腿、代买、帮忙。”很显然,某某快递是一个极为接地气的众包物流商,更接地气的说法是一家规模化的跑腿公司,相近的公司还包括某某达等等。

虽然众包物流利用共享经济的优势,极其有效地降低了公司的运营管理成本,甚至还提高了配送的效率,比如通过平台制定的规则,以及LBS定位方式等等。但是在物流行业最为核心的两大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即配送服务质量与配送服务的稳定性难以保证,这也是众包模式备受争议的痛点。
或许服务仅针对个人,为他们提供日常代购取件等业务,众包模式似乎显得有点无懈可击。但对于商家而言,他们更需要服务配送的稳定性。譬如,商家在下雨天的外卖订单往往会翻倍。这个时候,如果一家商家平时大部分是依靠众包物流,这简直无异于亲手引爆了自己埋下的定时炸弹。
不仅如此,众包物流入职门槛极低,基本上都贴出了“顺便赚外快”的标签,在短时间内吸引了大量C端配送员实现快速扩张。但对于同城配送中出的问题以及配送员不良的配送服务体验,大家追究的成本却变得很低。兼职毕竟是兼职,大家都抱着赚外快的心态,就很难要求他们都具备专职配送服务的敬业精神。
不是每一次革命,都需要一场颠覆性风暴
在同城配送的沃土上,众包模式相当于把土地都分给路人进行耕作,服务质量与责任感难以把握,可耕作一时,不可全权被替代;自建物流相当于全面换血,雇佣自家人进行耕作,但是这种方式难以快速壮大,而且重模式成为发展的阻碍。尤其是同城配送往往具有其本土特色,保留耕种队伍的原生性显然是最好不过了。

因此,是否存在一种更为“平静”的方式来解决同城配送的物流矛盾呢?有人想到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算法,以工具为媒介引入同城配送服务商的概念。在配送力量上,服务商直接“就地取材”进行重点服务优化。一方面通过专用软件工具,提高同城配送效率,降低同城配送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工具构建起线上平台,让这些看上去似乎一盘散沙的单个配送公司又能凝聚成一个团队,为他们搭建良性沟通与交流的平台,达到“自建物流”的效果。
重新优化定义同城配送的规则
借助这种服务商模式,还能规范同城配送行业的规则,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要知道,在一切既定的规则环境下,配送服务则更加趋向口碑化。服务商将分析各区域配送市场的情况,建立配送行业的新标准。如此一来,同城配送市场那些只通过压低服务价格吸引客户的配送团队将逐渐被淘汰,从而达到人格化配送目的。

比起上述争议的两种模式,同城配送服务商的好处在于其既不需要担心众包模式带来的不稳定性,又可以避免自建配送团队带来的高成本风险。以工具作为载体的服务商模式对于许多配送团队存在极高的粘性,或将为同城配送杀出一条新路。
就目前而言,众多打着各种旗号的自建配送与众包模式的团队已经无比亢进,两路兵马均试图发动起同城配送的互联网革命。因此,“轻姿态”跑腿服务商角色的出现无疑将重新燃起了他们做好配送服务的信心,尤其在现代化跑腿工具的帮助下,他们也将以更平衡合理的方式为客户实现更优质的配送服务。
来源:亿欧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