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市低迷,船配企业的日子也“不好过”:一些中小船配企业正面临停产、订单断档、裁员窘境,甚至陷人了前所未有的生死考验;还有一些企业却可以在当前严峻的市场形势下保证饱满的生产任务,真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
船配企业如何“逆潮而上”,笑对市场起落?青岛鲁航气囊护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鲁航)总经理潘友涛用15年来的经营经验给出了答案:“不仅要保证产品品质,更要打造品牌,如此才能拥有主动权。”
盲目入市 “小散低”阻碍发展
在船市高峰期,地方船配企业的“衍生式”生长随处可见:一些骨干企业的部分销售、技术人员跳槽到中小企业,或以集资的方式注册成立新公司,并“借用”原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技术、市场资源等为新企业开路;还有一些民间作坊式企业以“打游击”的方式抢夺市场“蛋糕”,这些公司有时连基本的硬件设备设施都没有。
对此,潘友涛就有着亲身经历。2008年,青岛鲁航的两位技术骨干“自立门户”,开始生产同类型的气囊产品,就连他的司机也出去单干,加入气囊生产大军当中。据统计,3年后,青岛即墨地区从事气囊生产的企业从五六家一跃发展到上百家,其中不乏“作坊企业”,它们的生产模式是:从橡胶厂买回一块橡胶,手工糊成一个模块,再到氯化厂进行氯化,之后便交付给用户,产品质量很差。
江苏南部一家螺旋桨生产企业也有类似遭遇。该企业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距离其仅5公里的“邻居”,就是由从该企业跳槽的技术骨干组成的“同行”企业。
因为产品几乎雷同,“衍生”企业与原有企业形成同质竞争,“价格战”时有上演。正如南通一家舵机企业负责人所言,抢订单几乎抢得“头破血流”。更为严重的是,一些“衍生”企业会因此陷入“低价竞争—利润低—研发投人少—产品竞争力下降”的恶性循环中。
业内人士指出,这些中小船配企业的盲目入市,还导致国内船配企业整体分布散而不均,实力普遍不强。而且,低水平的中小企业即使重组在一起,也难以与大型企业抗衡,如此一来,整个船配业的集中度将会越来越低,规模效益将无法体现。面对外国船配企业“抱团”来华拓市,国内很多船配企业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肥水外流”。
订单断档 盼市场早日复苏
借船市兴旺之机成立的中小船配企业,目前普遍面临订单不足、生产停滞的状况。
在江苏一家轴系舵系产品生产企业的车间,记者看到,一半的设备没有运转。一旁正在作业的工人告诉记者,员工已经开始实行“轮班制”。但当过去翘首期盼的双休日制度真的实施了,工人们又备感失落,因为随着订单断档、产能缩减,其收入也相应减少了不少。
而在另一家螺旋桨生产企业,其规划的二期项目用地已经长满了野草。车间内,浇注螺旋桨的工位仅有一半有工人在作业。“公司规划的产能现在只释放了1/5。”该企业负责人无奈表示。事实上,目前许多船配企业负责人谈及明后年规划时,都直言对市场没有信心。
业内专家表示,我国大多数中小船配企业产品单一,技术含量不高,在市场兴旺时,这些企业能够获得一定的订单,但在市场低迷、企业短兵相接时就会处于劣势。同时,未来中小船配企业的低价策略也难以长期奏效,因为大企业底子厚,能“扛得住”,其产品价格甚至可以降得更低。可以说,中小船配企业要想生存下去,提高产品质量及技术含量才是根本之计。
调整结构 苦练内功求发展
船配市场“僧多粥少”已成事实。一些船配企业负责人指出,随着市场需求的减少,今后一段时期,他们主要考虑的不再是盈利多少,而是如何维持生产,熬过“寒冬”。
为此,很多企业主动迎合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同时重视研发,希望通过修炼“内功”求得更长远的发展。青岛鲁航、南通海狮船舶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通海狮)等一些企业已经开始调整战略、调整客户,坚持以研发拓市场,主动、适当地开发与现有产品相近、相关联的产品。
2009年,我国对船舶压载水处理将实行强制标准,而当时国内还没有相关处理设备的生产厂家。南通海狮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与上海海事大学联系,并与之签订研发协议,联合开发为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配套的过滤器。不久后该产品将投放市场,预计将为南通海狮带来可观收益。青岛鲁航则在主推气囊产品的同时,适时推出护舷新产品。此外,该公司不断拓展客户群,瞄准高端客户,为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提供配套服务。潘友涛表示,由于企业订单充足,现在甚至可以“择优”接单。
业内专家建议,在当前融资难、人力成本高的形势下,中小型船配企业应审时度势,有策略地配置企业资源,通过修炼“内功”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耐心迎接市场复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