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今年年初发布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中国海工行业年销售收入将达到4000亿元以上,其中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国际市场份额达到35%以上。国外海工“蛋糕”异常诱人,海内造船“大鳄”伎痒。中国最大的民营船企——中国熔盛重工成功迈出“走出去”的第一步。10月19日,熔盛重工海产业务的全球科技研发中央及运营平台——新加坡熔盛海事公司(RSOM)正式成立,并于同日接获1艘2000米深水钻井支持驳船总包合同。由此标志着熔盛重工加快拓展海外市场、实现向海工领域战略转型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率先“走出去”建海外战略平台
金融危机余波未了,欧债危机影响不断扩大,发达经济体增长乏力,新兴经济体增速回落,在全球航运跌入历史罕见冰谷的背景下,今年前三季度,造船市场呈典型的“二次探底”之势。据克拉克松不完全统计,2012年1—9月全球接近2400万载重吨未能定期交付,未定期交付率达16%左右,其中被撤销订单约为1000万载重吨,撤销率达到7%左右。与此同时,在新船成交量远远低于同期新船交付量的情况下,手持船舶订单量持续下滑,截止到2012年9月底,全球手持船舶订单量4760艘、2.75亿载重吨,较年初下滑30%,较2008年9月历史最高位6.4亿载重吨累计萎缩了57%,目前仅够全球1.6年的工活量。
面临市场的持续惨淡萎靡,熔盛重工抢抓机遇,提前谋划,以工业战略转型为突破口,寻找国际海工市场的制高点,大胆勇敢选择新加坡作为构建海工科技研发中央及运营平台的基地。“将基地设置在新加坡也有多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新加坡具备活跃的海工装备交易市场,汇聚大批全球着名的油气开采及油田服务公司,优质海工客户数量众多,接单空间相对较大,因此成为全球的海工市场信息交流平台。”对“走出去”这一重大战略决议计划,中国熔盛重工董事局执行副主席、总裁陈强表示,新加坡海工人才资源充足,汇集了全球各地的海工设计及制造企业高端专业人才。再加上新加坡华人不管在语言或文化上,都与中国人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存在着自然的沟通上风,利于业务交流合作。此外,新加坡还具备全球领先的海工研发设计技术、开放的金融投资环境及优胜的地舆位置,以新加坡办公室为中央建立全球化办公网络,可以解决高端人才异地工作的后顾之忧。
经由历年发展,在海工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新加坡,具有丰硕的市场、技术、人才及资金等各类资源,已成为全球海工发展的中央。陈强以为,在海内技术及总装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将新加坡的海工发展上风及资源充分整合,形成市场核心竞争力,迅速抢占海工市场,将为公司海产业务的发展带来契机。据了解,总部位于新加坡的熔盛海事将沾恩于新加坡政府对于海工企业的各项支持措施,在税收、工业政策等方面获得优惠和指导。
加快海工领域转型与布局
2011年以来,海内造船业在产能过剩、订单缩减,以及交船难、融资难、赢利难的多 重不利因素叠加下,正在变成“生存难”的更大困局。业内人士坦言,过去高价船已经基本交付完毕,当前及未来交付的船舶订单均为金融危机爆发后承接的低价船订单,几乎没有任何盈利;而船价仍在下跌,当前多数船厂承接的订单已经泛起负边际利润的现象,更严重的是,多数船厂产品结构知足不了市场变化的需求,未来即使有需求,客观上也将接不到订单,更谈不上竞争力。
而值得留意的是,海工装备市场表现相对活跃。统计显示,2012年1—9月新船成交订单中,以修正总吨计,油船、散货船和集装箱船三大船型累计占总量比重降至不足50%,而其他船型(主要为液化气船、海工装备产品和特种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晋升至50.3%的比例。上述船型成交金额达456亿美元,其中仅海工装备成交总金额就高达355亿美元,占总量比重高达60%。
春江水暖鸭先知。熔盛重工早在金融危机袭来时,就开展了转型突围的步履。在前期建造世界第一艘3000米深水铺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积累了经验的基础上,熔盛重工加快了全面转型的脚步。
据了解,熔盛海事将在未来的海工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其由熔盛重工团体控股有限公司控股,总部设在新加坡,将专注于海洋工程的技术研发、项目治理、市场营销等业务,公司运营以轻资产及高技术含量为主要特征,会萃全球最顶尖海工人才。目前包括CEO李福根在内的高管团队已经陆续到位。公然信息显示,熔盛海事的CEO李福根(DON LEE),拥有逾40年的海工经验,其在海工领域具有很高的成就及声誉,与很多船东及石油公司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在业内拥有极高的号召力。
熔盛海事成立同日赢得了首笔海工订单,系为挪威客户订造的钻井支持驳船,其最大工作水深可达2000米,钻井深度超过6000米,可以知足在全球环境较为温顺的海疆进行石油钻井功课。作为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深水海洋工程装备之一,熔盛重工将作为总承包商,负责该合同的设计、采购、建造。陈强表示,“熔盛重工能够接下这项海工项目的总承包,充分展示出中国熔盛重工在海洋工程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出产能力,也充分证实国际造船和海工行业对中国熔盛重工的认可”。
按照“未来海工装备制造的收入占到企业产值40%左右”的目标,熔盛重工将在加快海内外海工市场布局的同时,依托新加坡海外技术研发和运营平台、海内强盛的造船和海工等相关业务能力,通过团体各板块间的协同效应,进步效率、降低本钱,不断扩大市场据有率,创建全球着名海工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