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首届“中国质量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出席并致辞。论坛上,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包括空港、水运港口、陆路口岸在内的61家首批世界卫生组织口岸核心能力达标口岸及单位名单。其中张家港港等15家首批世界卫生组织口岸核心能力达标单位代表接受了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等国家部委领导现场授牌。
口岸核心能力是世界卫生组织各成员国在机场、港口和陆路口岸预防、抵制、控制和应对公共卫生风险和突发事件的核心能力。经国务院同意,卫生部已代表中国政府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申请,将我国核心能力达标时限延至2014年6月15日。
作为长江内河流域最早开放的国家一类口岸,张家港港一直致力于加强口岸应对公共卫生风险和突发事件的核心能力建设。1997年,张家港港被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评为全国卫生港。随着口岸开放码头的不断增多,市口岸办与张家港检验检疫局等口岸查验单位建立并完善了以口岸应急管理、口岸医学媒介控制、口岸综合环境整治和港口码头自身建设为内容的码头规范化考核管理机制,以此提升口岸综合管理水平和整体形象。2004年初,对照《国际卫生条例(2005)》的要求和《创建国际卫生港口考核标准》,张家港市重点加强了口岸核心能力建设及提高防控疾病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建设。市政府主导、检验检疫部门技术指导,建立健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体制和机制,口岸各创建单位通力配合,按法规标准要求进行监测、监督、管理,并根据实际要求积极采用高新科技,加强公共卫生能力建设,在环境保护、安全卫生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2008年,张家港市一举通过世界卫生组织的实地测评,张家港港口被世界卫生组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共同认定为全球首个国际卫生港口。
口岸核心能力建设的不断加强,也促进了口岸配套查验设施及服务平台建设的改进,为口岸事业发展提供了更好地服务与保障,使张家港口岸在建设亿吨强港的道路上稳步迈进。在2006年张家港口岸成为了全国县域口岸首个亿吨大港基础上,2011年,张家港口岸完成货物吞吐量2.21亿吨、外贸进出口运量5237.5万吨、集装箱运量130.7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0.2%、9%、16.3%,口岸货物吞吐量列全国县域口岸之首,外贸运量继续领跑长江沿线各港口。目前,张家港口岸已建有生产性泊位118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为65个;拥有对外开放泊位73个,其中万吨级对外开放泊位61个。口岸具备集装箱、木材、钢材、粮油、化工、煤炭、矿石、杂货件等13大类不同货种的装卸能力,与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多个港口建设贸易往来。
口岸核心能力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市口岸办将充分发挥协调服务职能,更加紧密的携手各口岸涉外单位,进一步完善口岸软硬件建设,共同提升张家港口岸核心能力建设水平,营造高效、安全、畅通、和谐的口岸发展环境,将张家港口岸打造成长江沿线一流的现代化亿吨强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