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的路上,记者好不容易看到该矿生活区的马路边上种着一些小树,寒风中,只有人胳膊粗的小树战栗着,有的小树还挂着吊瓶在“输液”。准东露天煤矿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他们新栽的胡杨树,几年来,他们矿已投资几千万元用于矿区绿化,但成效不大。“这里的风沙这么大,如此纤细的小树能成活吗?”记者问,“死了就只好再栽,已经栽了好几茬了。没办法,我们总不能让矿上的职工看不到一点绿色呀!”这位负责人这样回答。
准东地区的生态恢复很大程度难在了“水”上, 煤化工、煤、电都是高耗水产业,而这里几乎没有地表水,附近虽然有一个水库,但每年能用于开发准东的水,不超过12亿立方米。按照这里的规划规模,水资源远远不够,根本无法承载目前规划的诸多项目,更考虑不到恢复生态用水。
“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增长”,这是人们的共同心声。当前,西部大开发已进入如火如荼阶段,按照国家“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部”的总体设想,针对当前准东地区已开采煤矿的现状,相关专家建议,新疆决不能再走内地一些煤炭产区先开发、后治理的老路,在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更要重视环境保护,因此,有必要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从恢复生态方面考虑,有必要提高煤炭企业过低的资源税率,迫使企业控制产量、提高煤炭回采率,避免资源浪费。或者以资源的占有量来征税。征集的费用应该由政府掌握或者在环保部门的监督下合理使用。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在诸多疆外企业进驻新疆“开疆拓土”之前,按照相关规定,都做出了“边建设、边恢复环境”的承诺。但没有企业给记者介绍自己的露天煤矿在恢复植被方面有何举措。一位长期关注准东地区生态环境的环保专家说,这里被大面积粗暴开挖行为破坏的地表,几乎已没有植物种子着床的可能性了。
看来,在当地几乎没有地表水资源的情形下,煤炭企业入驻前恢复环境的承诺,只能是一句没有任何意义的空话。
新疆煤炭这块“大蛋糕”吸引着众多疆外企业“试剑天山脚下”,一时间,“大蛋糕”越切越小,诸多煤炭大开发带来的弊端也浮出水面。从2011年开始,新疆的政策从“招商引资”变为“招商选资”。
进疆门槛已经提高
目前,神华集团、潞安集团、兖矿集团、徐矿集团、山东能源集团、河南煤化集团、龙煤集团、义煤集团等央企和大型国有煤炭企业已在新疆落地生根,除这些煤炭企业之外,国电、国投、华电等众多非煤炭主业的大型企业也纷纷入驻新疆。毫无疑问,他们的加盟,为新疆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能源保障。据了解,2011年,新疆的煤炭产量为1.22亿吨,2012年预计可完成1.5亿吨。2011年,神华新疆能源公司、潞安新疆公司、徐矿集团新疆公司、新疆焦煤集团、兖矿新疆公司这五大集团公司的煤炭产量为0.42亿吨,占新疆煤炭产量的35%。今年,这个数字远不止于此。
以上数字,足可见大企业、大集团在新疆煤炭生产中的独特地位。
吴甲春向记者介绍,中央和大型企业在新疆煤炭工业发展中的作用不可小视,他们积极参与新疆煤炭工业的开发建设和重组改造,投资开工建设了一批千万吨级的大型、特大型煤矿。大企业、大集团已经成为新疆煤炭工业开发建设的主体,成为新疆工业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了全新疆新型工业化建设。新疆这几年的发展,这些企业功不可没。
眼下,新疆的大开发、大发展同样离不开大企业、大集团的支持,选商的门槛是如何确定的?新疆煤炭工业管理局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过去几年,缺乏可借鉴的经验,在大开发中掀起了大招商热潮,招进来的煤炭企业中的确出现了良莠不齐的实际情况,一些企业“圈而不开”、“多圈少采”的现状令当地政府叫苦不迭。从2011年开始,新疆接连出台措施,提高门槛,治理“资源圈地”行为,迫使企业“动真格”,兑现入驻前关于投资建设煤电、煤化工项目的承诺。
2011年10月,新疆公布自治区煤炭资源有偿配置与勘查开发转化管理规定,要求今后在新疆开采煤炭资源的企业须缴纳煤炭资源开发地方经济发展费,其中动力煤每吨15元,焦煤及配焦用煤每吨20元;开采煤炭资源用于疆内煤电、煤化工等转化项目的,地方经济发展费按照上述收费标准的40%收取。
这一规定明确提出,“探矿权人领取勘查许可证6个月内未开展勘查工作或未完成自治区规定的最低勘查投入的,将被吊销勘查许可证;采矿权人领取采矿许可证1年内未开工建设的,也将被吊销采矿许可证”。这意味着新疆开始采取措施,对一些煤炭开发“圈而不探”、“圈而不采”的行为进行治理。
选商,按照宁少勿滥的原则,在产业链上招商,引资高起点,选资重社会责任,做到进疆企业不仅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而且有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不仅有宏大的规模,而且有杰出的业绩;不仅有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
环保门槛也相应提高,对煤炭生产加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严格的标准。按照新疆煤炭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十二五”期间,力争新增煤层气探明资源储量500亿立方米,建设两三个煤层气开发利用示范工程;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到50%,矿井水回用率75%以上。污染防治和生态恢复治理方面:矿井水达标排放率达到100%,选煤厂水闭路循环率达到100%,采煤沉陷治理率由20%增长到40%,土地复垦率达到60%以上等。
页次:2/2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G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