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如果食品在运输过程中超出了温度范围,食品有效期将自动失效。相类似的,这种技术也可以应用到运输过程中对箱子承受撞击的控制。
并非所有的RFID/传感器项目都可以付诸应用。卡内基梅隆大学的GaryFedder提出了一种更加科学的无线传感器/RFID的组合――“智能微尘”。”智能微尘由遍布于某个区域的RFID粒子组成,它们自动组织成一个用于某种目的的网状的点对点网络。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于1998年开始资助该研究项目。军方利用智能微尘进行试验,以检测战场上的敌方士兵和装备,并用来探测某个区域的致命毒素。智能微尘最终会导致诸如温度和湿度探测在大面积地区的实际应用,而不必受限于设备的反复检测。智能微尘的推广应用可能仍需至少十年,但当一个真正的“物联网”出现时,它使人们看到希望。
隐私权问题
像许多数字身份技术一样,RFID技术也引起了关于隐私的争议。如果技术专家不考虑这么多,这些问题在很多情况下本来可以避免,但目前为时已晚。2003年8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参议员DebraBowen所在的新技术小组委员会就RFID是否可能侵犯公民隐私权举行了听证会。公平地说,每当技术手段开始自动识别事物时,隐私权倡导者都会受到惊吓。尽管利用RFID技术手段来跟踪任何有意义的人都非常困难,但事实是,只要这种可能性存在就足以引发争论。
在这一领域,RFID产业需要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在数家具有高知名度的RFID零售商(从Benneton沃尔玛)的推动下,RFID行业已经对隐私权倡导者的关注做出了反应。
RFID技术的状况
同许多数字身份技术一样,RFID也受到缺乏可互操作标准的困扰(或者是太多的标准导致了相同的结果)。在过去一段时间,这一状况得到了改善,但各种方法之间的成本和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不会在短时间内取得统一。今天,RFID的“标签”技术已经相当先进,成本也急剧下降。仍需要改进的主要技术领域是全面商业化的读卡器和天线。
经过商业领域多次失败的实验,RFID已经变得足够坚强。基于很高期望推出的众多项目证明,某项特定的技术并非能够如预料那样投入使用。由于初期过度的宣传,RFID的声誉受到了损害,普遍被人们理解为“科学实验”而非真正的技术。显然,这是不公平的,但许多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如果你关注过RFID的发展历程,就不应该在科学研究上吝啬时间。
RFID技术承诺将物理世界同计算机系统紧密结合为一个统一的网络。正如早期几个项目证明,成功地做到这一点回报将是巨大的。但是,由于牵涉到隐私权和客户的接受程度,RFID技术应该经过慎重考虑才能推出。否则,这个理应是非常有意义的部署,可能成为一个失败的项目。
来源:IT168
页次:3/3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G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