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瘦身也有冒险的成分,于是一些技术人员开始做了冰淇淋“内部装修”。
“一些厂家将冰淇淋中间掏空,放上冰壳冰粒,这样就降低了成本,还给消费者一些新鲜感。”天津英鹏刘中海透露。
或者正是成本的压力,今年这个行业创新的步伐尤其缓,“今年我考察市场时,发现今年产品有亮点的不多。基本上都很平稳。”刘中海分析。
同样,在冰淇淋行业已经摸爬滚打多年的蔡有林也切身体会到了这一点,“今年的创新速度明显放缓,研发力度明显减弱,几乎没有亮点。”
美伦的王伟华也承认了这点,他说每年推新款肯定是必行之事,“像我们公司每年都要推出20多款新品。但是真正能生存下来的能有5款就不错了。”“我们公司还是天冰小神童这个传统性产品卖得最好,依然是主打产品。”
王伟华介绍,这个行业80%的销量都是靠老品,因为老品是经过时间考验、市场检验的,一般积累了相当的消费群体。“颠覆性的产品不多,即使是新品,也是在口味、细节组合、形状、包装等方面有所改进,所以说这个行业同质化产品也非常多。”
【分水岭】要么是爬坡要么摔下
今年特殊的行情,也给这个行业带来了些微的动荡,据业内人士介绍,想在今年市场上有个良好表现,但是在年初看到“苗头不对”,纷纷刹住了车。“去年东北一些厂家一直吆喝要扩大产能,但是今年都老实了很多,都在搞基建,或者都在搞内部管理、配方调整、机器整修。”
尽管今年行情不好,但是据业内人士介绍,基本上亏本的没有,倒闭的更没有听说。但是行业分水岭逐渐分明。
“今年这个市场,可以说谁把握住了先机,谁就占有主动权。虽然困难重重,但是也是中小企业爬坡的好机会。”刘中海说。
在他看来,提高料值、制定合适的销售策略,就是生存之道。“原来一些企业只做5毛钱的,今年如果策略得当,涨到1块,也是顺理成章,而且也能占据一定市场份额,那么明年的日子就好过些,从厂家长远发展规划来说,是个难得机遇,你说原来想涨价,消费者还不买账呢。”
而如果不遵循市场规律,那么在刘中海看来,企业的前景就不乐观了。在刘中海接触的企业中,一些企业盲目地出新品,或者某个产品特别火,但是连续性跟不上。而有的小企业就一两条生产线,看到市场火热,就头脑发热似的盲目扩大生产线。“生产、研发、销售能否配套,且配合默契,都是关键。所谓高度决定视野,今年市场这个表现特别明显。”
“能者上。今年嗅觉灵敏的企业,活得会滋润,而一旦一步走错,可能步步跟不上,市场淘汰之快非常可怕。”蔡有林分析。
而区域品牌也在趁着“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机”抓住机遇,希冀又上新台阶。天冰今年也在不断加大中高端产品的比重,“我们今年2.5到3元的产品明显增多,将来还会加大。”总经理刘兴苍表示。“中档带来利润和基础,高端提升品牌价值,所以将来的市场竞争肯定是品牌的竞争,加大中高端比重是毋庸置疑的。”
“只要有一定的市场规模,且渠道稳定,方向正确,那么在涨价中都可以有自己的应对之策。就担心那些以低价竞争的企业,现在以低价格占领市场已经走不通,生存普遍艰难。”王伟华总结道。
【方向】精耕细作区域市场
“一些厂子倒下去,一些新厂还会再站立起来。”刘中海用这句话来表明这个市场空间的巨大。但是蔡有林则表示明年的形势“不容乐观”,“国内产大于销的局面不会改变,而且原材料的价格也不会有很大的降价幅度,所以明年冰淇淋企业还得做好迎接困难的准备。”
除了原材料涨价,冰淇淋“靠天吃饭”的特点也会时时闪现。今年山东8月份前半个月几乎天天阴雨绵绵,而九月初北方的冷空气提前入侵,连续半个月的雨季也让冰淇淋企业提早结束了今年的“旅程”。各方面的客观压力让企业对明年的严峻有了心理准备。王伟华说:“现在车间工人工资一个月都2000多了,经销商人力成本的增加、冷库费用的上升,对利润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
除了这两点,消费者对品牌的依赖度越来越强,也是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困境。“蒙牛、伊利在综合型方面,明显有无可抵挡的品牌优势,消费者会逐渐靠拢知名品牌,尤其是在食品安全危机不断见诸报端的情况下。”王伟华分析。
因此,深挖当地市场,做大精耕细作,是区域品牌的生存之道。河南天冰、山东美伦、沈阳中街等区域品牌皆是遵守这样的市场法则。王伟华说美伦80%的销量都集中在山东。
怎么精耕细作?刘中海认为对市场的嗅觉要敏感,销售渠道要稳固,销售策略要灵活,同时促销活动要多样,但是最根本仍然是品质第一。“现在人们追求的都是精致生活,同时对产品的诉求也是如此,在口感、料值上一定要下工夫,这样才能抓住消费者的心,所谓食不厌精,精雕细琢是硬道理。”
“原材料在涨价,但偷工减料是最失败的应对之策,以一时之利而丧未来之路,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品质是第一,这是行业永远不变的法则,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蔡有林说。(作者 郑伟伟)
来源:中国冷冻食品网
页次:2/2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G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