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环的汽摩配产品在全国市场份额中占到五成以上,产品的原材料——钢材,需要企业各自跑很远的市场甚至到炼钢厂去购买,不仅费时费力,也因物流费用过高,加大了产品的生产成本。
这种“零打碎敲”的运输方式即将改变。记者从市港航局了解到,由中捷环洲供应链集团投资兴建的玉环大麦屿钢材交易市场项目已接近完工。目前,1.5万吨级多用途码头工程已完成水工部分。该市场投运后,钢材年交易量可达到400万吨以上规模,可满足当地数百家汽摩配企业,乃至周边县(市、区)企业“不出家门”的用钢需求。
除了已经启动的钢材交易市场项目,“十二五”期间,整个台州港“一港六区”,自北向南将有11个重大港航物流项目开工建设,将形成总投资800多亿元,包含船舶交易、煤炭、工业原材料、钢材、石油化工、粮食在内的六大类交易中心。
“全市港口物流布局将按照以构筑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港口服务体系来谋划。”市港航局副局长张剑斌说,在海洋经济强势开发催生下,借助大投入、大建设的沿海主战场,台州港口物流将迎来跳跃发展的黄金期。
台州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展雏形
打开台州“三位一体”签约项目情况表,可以看到,位于台州港最南端的玉环大麦屿煤炭交易市场作为建设进度最快的一个项目,格外引人注目。
按照目标计划,今年该市场就能利用已建成的2万吨级码头和100亩堆场,实现120万吨的煤炭交易量;2012年至2013年,利用新建的3万吨级码头及其配套的200亩堆场,实现1000万吨的交易量;2014年至2015年,交易量将突破2000万吨,年营业收入达到200亿元,成为全省重要的煤炭中转、交易市场。
“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玉环县港区办的相关负责人说,基于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拉动,大麦屿港区建设和临港工业成长速度一直很快。“如果在自家门口搭建平台,进行交易,不仅将大大提高物流业的附加值,同时可有效缓解国内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煤炭进口之困。”
沿着台州港口物流布局规划图视线向北移,位于路桥的台州工业原材料交易市场项目正在建设中。这个紧邻台州市金属资源再生产业基地的项目,占地2500亩的一期市场已于2008年9月开建,计划用于废五金回收利用和环保设施建设,2013年底前有望建成。
而建成多年的台州船舶交易市场正处于“提升”阶段。目前,市交通、港航、工商等部门正在开展整顿和规范辖区内的船舶交易工作,建立对接全省船舶交易的信息服务平台,以把市场做大做强,力争2012年实现船舶交易额40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船舶交易基地。
除了正在“提升”和“启动”的几大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在“一港六区”,另有海峡两岸商品交易物流中心、台州石油化工产品交易市场、临海头门港成品油交易市场等多个“规划类”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正在抓紧着手建设前期的准备工作。
海陆联动助推全市物流转型升级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伊始,我市就把海洋和陆地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既做到“眼中有海”,又做到“心中有陆”,通过统筹海陆资源要素配置,发展海洋经济。
“台州港发展集装箱海陆联运有基础、有条件,应从操作层面上加快破题。”大麦屿港务公司副总经理章国良说,之前台州企业有个心理习惯,运货首先想到汽运。但这种习惯正在改变,从2008年开始,钱江集团运往东北的摩托车从大麦屿港启运,至今已运出六七万辆。据测算,与陆运相比,每辆成本下降30至80元。大元泵业、洲煌实业等台州企业的物资也陆续“弃陆走水”。
数据也佐证了上述变化,“十一五”期间,全市港口货物通过能力从2005年的1547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4424万吨,新增货物吞吐能力2877万吨,年均增长23%。集装箱吞吐量也迈上一个新台阶,2010年完成12.2万标箱,年均增长20.8%。台州港现有内外贸航线6条,其中“十一五”期间新增4条。
“助推全市物流转型升级,还要有完善的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张剑斌说,这其中实现“海公”、“海铁”、“海河”联网是关键。
翻开《台州市“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征求意见稿)可以看到,“纵向建设甬台温高速复线跨海大桥及连接线工程,实施头门港、大麦屿港、龙门港、健跳港疏港公路工程;依托甬台温铁路为主的沿海铁路大动脉,实施金台铁路工程、大石化铁路支线、临海头门铁路支线,加快大麦屿港铁路支线等前期工作”等字眼,成为我市“十二五”期间实施千亿基础网络工程的热点。
据悉,“十二五”期间,我市还将投入150亿元,用于港区码头、航道、锚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集装箱吞吐量力争达到50万标箱,并朝亿吨大港的目标努力。
创新金融信息服务打造现代物流港
港口物流业的发展,带来的是大项目、大投入,航运企业对金融信息配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今年5月31日,在市港航局组织的全市航运业银企合作洽谈会上,来自全市各地的70余家航运企业,通过“运力+货主+融资”的三合一联盟发展模式,与17家银行建立新型银企合作关系,获得了25亿元的授信额度,一举破解了当前银根紧缩下遭遇的资金瓶颈。
而放眼台州港,一个个港航服务功能区和物流信息公共平台正在加快建设。未来几年,我市将崛起海港通关、航运服务、物流信息、船舶经纪等高端服务业,港航物流将变得更为便捷。
“通过强化航运金融创新服务和信息支撑,引导银行发展各类航运金融服务,鼓励各类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开发航运金融产品。让政府投资、信贷、保险、风险投资和民资、国资进入港航产业,才能把港航物流做大做强。”张剑斌认为,金融资本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持应贯穿于全过程,无论是海洋经济的开发阶段、大规模项目建设时期、稳步发展期,抑或后续的整合优化发展阶段,都离不开金融资本对其他资本的示范和带动效应。
据悉,我市已确定重点扶持发展船舶交易、船舶管理、航运经纪、航运咨询等航运服务业,积极发展船舶融资、航运租赁、金融仓储、航运结算、航运保险等航运金融服务,探索发展离岸金融业务。同时发挥电子口岸功能,提高物流信息系统应用水平,扶持发展物联网,强化金融和信息支撑。
“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是核心,完善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是基础,发展港口金融、信息配套服务是支撑。”张剑斌说,“三者只有相互协同、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才能打造集运输、物流、贸易、金融、信息和咨询等功能相融合的现代化港口服务体系”。
物流应成为海洋经济核心产业
——访台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潘胜
陈 巍
“我省发展海洋经济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建设‘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这对于台州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是个难得的机遇。”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专业讲师潘胜认为,现代物流业作为“三位一体”体系的主链,应该被视为海洋经济的核心产业来发展。
潘胜认为,海洋经济的支点是港航物流,台州在港航物流方面应有更高起点的规划。他提出了建设第三代港口的设想,其功能定位为国际海陆间物流通道的重要枢纽,既是各种运输方式的交换点,又是物流、金融和信息流的集散中心,并以此带动区域成为新城和现代工业、商业中心。
“就目前而言,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紧紧抓住‘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的机遇。”潘胜说,体系中一项主要内容就是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立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可以有效构建一个枢纽体系,并借势完成海运、铁路、公路体系的联接,使得台州的物流服务能力得到拓展和加深。
潘胜认为,政府在海洋经济产业布局过程中就要把现代物流融入进去,把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物流服务能力结合起来;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港口、物流园区、大宗交易平台等重点项目建设发展提供配套措施;应让企业参与到台州发展海洋经济、发展现代物流的整体流程上来,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物流企业要改变“运输加仓储就是物流”的错误观念。物流企业只有深入整个产业链,综合解决物流问题,有效降低物流成本,为商品创造附加值,才能真正被称为现代物流业。
来源:中国台州网-台州日报 |